一、宏观经济
1、12月15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2020年11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11月,国民经济恢复态势持续显现。值得一提的是,“双11”购物狂欢带来消费回暖。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514亿元,同比增长5.0%;1至11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105374亿元 ,同比增长11.5%。付凌晖表示,从前11个月数据来看,中国有望成为全球今年经济增速为正的唯一主要经济体。
2、发改委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CPI和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发改委指出,近期我国CPI涨幅有所回落,主要是前期推动物价上涨的食品价格高位下跌所致,预计短期内物价涨幅仍将处于较低水平,总体上将保持平稳运行,11月共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26个,总投资3704亿元,主要集中在交通、信息化和能源等领域。
3、财政部通报财政数据,收入普降。1-11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9489亿元,同比下降5.3%。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8173亿元,同比下降9.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91316亿元,同比下降1.7%。全国税收收入144227亿元,同比下降3.7%;非税收入25262亿元,同比下降13.7%。1-11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7846亿元,同比增长0.7%。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29757亿元,同比下降2.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78089亿元,同比增长1.2%。
二、金融市场
1、2020年成为融资大年,公开数据显示,截至12月13日,证券公司的公司债、短期融资券等合计发行规模达1.64万亿元,较去年全年的9044亿元增长81%。从债券净融资额来看,券商今年以来合计净融资规模为3244亿元,较去年的1589亿元增长104%,实现了翻番。分析人士认为,随着经济强劲复苏,逆周期政策逐步退出,“宽信用”进程面临变数。局部信用收缩苗头隐现,信用扩张顶点可能已经出现。据统计,11月11日以来,全市场已有超千亿元的信用债发行取消。11月,公司信用类债券净融资在年内首现负值。
2、东方金诚3个月内不得承接新的证券评级业务。12月14日,正处在风口浪尖的信用评级机构迎来监管整顿,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文章指出,近日,知名评级机构东方金诚国际信用评估有限公司(下称 “东方金诚”)原总经理金永授、东方金诚江苏分公司原总经理崔润海被“双开”,涉嫌犯罪问题被移送检察机关依法审查起诉。同一天,北京证监局公布了对东方金诚采取责令改正的行政监管措施,期限3个月,整改期间不得承接新的证券评级业务的决定。
3、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在会上表示,人民银行将会同相关部门共同加强债券市场评级行业监督管理,强化市场纪律,推动我国评级技术的进步,提高评级质量,提升信用等级区分度,进一步推动评级监管统一,真正发挥评级机构债券市场“看门人”的作用,促进评级行业高质量健康发展。
三、地产聚焦
1、统计局资料显示,1-11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29492亿元,同比增长6.8%,增速比1-10月份提高0.5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90242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2%;房屋新开工面积201085万平方米,下降2.0%。此外,1-11月,商品房销售面积15083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3%;商品房销售额148969亿元,增长7.2%。11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49287万平方米,比10月末减少204万平方米。
2、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2月7日,全国有11个城市卖地收入超过1000亿元,30个城市超过500亿元,均刷新历史纪录。但土地市场走向明显分化,一线城市土地出让金增长,二线城市下滑明显。
四、政府债务
财政部部长刘昆表示,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等必须审慎合规经营,综合考虑项目现金流、抵质押物等审慎授信,严禁向地方政府违规提供融资或配合地方政府变相举债。对于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要完善常态化监控机制,决不允许通过新增隐性债务上新项目、铺新摊子。依法健全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向企事业单位拨款机制,严禁地方政府以企业债形式增加隐性债务。
五、国资动态
财政部印发《关于国有金融机构聚焦主业、压缩层级等相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国有金融机构对所属各级子公司的出资应当依法合规,资金来源应当为真实自有资金。国有金融机构及其所属各级子公司之间不得进行虚假注资、循环注资,一般不得通过股权质押进行融资。除财务投资外,国有金融机构所属各级子公司不得反向持有母公司股权,国有金融机构所属各级子公司之间不得交叉持股。
六、研报精粹
国金证券称,经济增长将回归常态化,但由于基数原因,明年经济增速将达到 8-9%,预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会提具体的经济增长目标。受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经济受到严重冲击,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将萎缩4.4%。 但中国经济逆风而上,是今年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在实际工作中,在重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 将更加注重“需求侧改革”,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综合提升国民经济总体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