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宏观经济
1、央行行长易纲:今年以来,得益于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以及我们近年来坚持实施常态化货币政策,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相对稳定,对美元有所贬值,但对其他主要货币有所升值。未来,将坚持市场在汇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人民币汇率将继续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人民币币值和购买力将保持稳定。
2、人民日报:经济运行会有周期波动,但要避免大起大落。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和持续增长,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基础性作用。要加强预期管理,提高宏观政策透明度、公信力和专业化水平,努力走在市场曲线前面。要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持续释放现代化建设蕴藏的巨大消费和投资潜力。
3、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前三季度,全国社会物流总额247.0万亿元,同比增长3.5%,比1-8月回升0.1个百分点。从环比数据来看,社会物流总额增速稳步回升,三季度当季增速比二季度提高3.3个百分点。三季度,随着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措施的落地显效,物流需求增速稳中有升,工业、进口、民生消费领域物流需求有不同程度改善。
4、证券日报:为确保2030年前建材行业实现碳达峰目标,工信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建材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提出,引导低效产能退出。进一步提高行业落后产能淘汰标准,通过综合手段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严格落实水泥、平板玻璃行业产能置换政策,加大对过剩产能的控制力度,坚决遏制违规新增产能,确保总产能维持在合理区间。此外,绿色制造是建材行业碳达峰的要求。在水泥、石灰、玻璃、陶瓷等重点行业加快实施污染物深度治理和二氧化碳超低排放改造,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到2030年改造建设1000条绿色低碳生产线。并推进绿色运输,打造绿色供应链。
二、金融市场
1、央行行长易纲:大规模的“他救”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安排。“自救”应成为当前和今后应对金融风险的主要方式。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全面确立,金融机构及股东作为市场主体,应当承担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救”风险的主体责任。推动资不抵债的机构有序市场化退出,通过股权清零、大额债权打折承担损失。
2、证监会:公布《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基金管理人、基金销售机构对个人养老金投资基金业务、产品业绩、人员绩效的考核周期不得短于5年。基金评价机构业绩评价期限不得短于5年,不得使用单一指标进行排名或者评价,不得进行短期收益和规模排名。基金管理人、基金销售机构应当确保基金份额购买等款项来自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基金份额赎回等款项转入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
3、证券日报:加码投资中国市场,进博会溢出效应明显。借助进博会进一步打造公司中国本土产业链,更成不少企业共识。从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变为推动中国高水平开放型经济的参与者,这几年,变化正在悄然发生,外资企业运用自身的技术、人才、管理理念等资源,倒推中国市场变革,与各类市场主体共同参与市场竞争,形成“鲶鱼效应”。越来越多外企看中中国基础设施条件好、产业链完备、消费市场巨大、创新人才充足优势,认定“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在国际形势日趋复杂、跨国投资疲软的背景下,中国吸引外资克服多重困难,实现稳中有增、稳中提质,前三季度,中国吸收外资超过1万亿元,同比增长15.6%,其中高技术产业外资增长32.3%,为中国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三、地产聚焦
中指院:上周楼市成交同环比均下降。一二三线城市环比均下降,其中一线城市降幅较小。监测城市库存总量环比下降0.45%,深圳升幅较大。土地市场整体供应量增逾五成,宅地供应量降近三成,整体成交量价双降,宅地均价降逾两成。出让金总额缩水,苏州收金近184亿领衔。
四、国资动态
新华社:今年前三季度,中央企业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粮食安全等产业链领域的卡点堵点,明确重点投资项目近300项,完成投资超过5000亿元,对于产业链供应链强链补链将发挥积极作用。
五、国资动态
财政部:9月,全国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322亿元,其中一般债券81亿元、专项债券241亿元。全国发行再融资债券2689亿元,其中一般债券1723亿元、专项债券966亿元。1-9月,全国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42422亿元,其中一般债券6990亿元、专项债券35432亿元。
六、研报精粹
中泰证券研究称:今年以来,我国银行体系存贷差呈扩大趋势,有观点将其与储蓄向投资转化问题联系起来,并认为银行加大贷款投放就可以缩小存贷差,央行在专栏对此做出纠正。需要明确的是,银行并非“动用”居民储蓄存款去发放贷款,而是直接扩张资产就可以发放贷款并创造存款。银行扩张资产的渠道也并不只有贷款,还包括债券投资、外汇占款、股权投资等。因此,存贷差与储蓄向投资转化是两回事,存贷差扩大本质上反映的是贷款以外渠道的货币创造增多,通过促进银行加大贷款投放力度并不能缩小存贷差。具体来看,今年存贷差扩大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一是财政发债力度加大、二是央行上缴结存利润,财政获得的资金最终转化为经济主体手中的存款,以上两点均导致银行体系的存款增长,从而扩大存贷差。三是金融工具统计因素,政策性开发性银行对于金融工具的出资没有计入贷款,这导致贷款的统计偏低,进而扩大了存贷差。类似地,近年来国外主要经济体存贷差也呈现扩大趋势,同样与银行资产结构多元化、特别是银行体系支持财政赤字支出等因素有关。